四「暴力孤獨」-暴力是隱藏在內心的領域,孤獨是這股能量的釋放。

這個章節我覺得蔣勳花了蠻多篇幅在講「暴力美學」,感覺跟孤獨的連結性好像沒有這麼強,有可能是我沒看懂,但我還是在這個章節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把我吸收到的跟大家分享一下。蔣勳認為每個人的內在都藏著一個暴力的角色,但因為我們受到環境跟社會觀感的影響,他不能隨意地顯現出來,所以我們會用其他方式來釋放這個暴力,比如動作片、打怪遊戲、打鬥漫畫、魔法動畫、武俠小說之類的,我們透過合法的暴力來滿足自己在現實中所做不到的事,這個狀態我覺得特別顯現在男生身上,我想有可能是因為男生的原始設定本來就是有一個打贏就有女人或保衛家園的天性。

 

暴力除了肉體上的破壞之外,也有很多隱形的暴力,比如語言暴力、網路暴力等等,有很多不同形式的暴力大家應該也都舉例得出來,我們再講廣泛一點的話,可以說到上司對於下屬、老師對於學生、大人對於小孩、男生對於女生、主人對於寵物,連我們最常使用的多數對於少數都帶有一點暴力的成份,暴力不一定是真的施暴,就跟上次說到的情欲孤獨中的情感勒索有一點像,暴力就是你限制了對方的自由並且使對方感到不愉快,所以即使我們受道德、受法律規範束縛不能隨意釋放暴力,但我們可能依然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加害人或被害人。

 

從剛剛說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外顯的暴力可以視為非法暴利,內隱的暴力就是合法暴力。蔣勳有提到暴力的本質即使是相同的,但人類為了符合目的需求,區分了合法暴力與非法暴力,比如你在戰爭時可以殺人,但和平時不可以殺人,明明都是殺人但因為目的需求不同,人類賦予了殺人的合理與不合理性;再比如印度的種姓制度、北韓類似封建的體制,在我們看來是非常殘忍且讓人民活在陰影之中,我們認為這就是暴力,但他們認為這叫合乎情理;如果套用這個想法在我們自己國家上,我們可能會認為我們的法律是合理的,但別的國家或是未來的國人,他們可能會認為這叫暴力。我認為蔣勳想要說的暴力孤獨應該是不要以合法、非法視之,要去除人類的主觀定義,先從源頭的本質去思考暴力的需求跟原因,要顛覆暴力就是不好的這個既定印象,並使暴力得到照顧及釋放。

 

Q1:你認為你心中也有一塊壓抑的暴力領域嗎?你都如何釋放?

Q2:死刑也是暴力的一種,這句話你認同嗎?你同意死刑嗎?

 

五「思維孤獨」-思維是在探索可能性,孤獨是要你從常理中出走。

我覺得思維孤獨是六個孤獨裡面最抽象的,因為他不屬於任何一個面向,他的思辨力也是最強的,或許會覺得他跟革命孤獨有一點像,但革命孤獨是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在往前邁進的這個過程,但思維孤獨比較像解疑或是有一個探索的意味,他是比較平靜的、更往內心靠近的,不過他也是在說一個過程,好比當我們把答案只分成是非對錯,只重視結論而忽視了中間應該存在的一個漫長的推論、邏輯跟思考時,我們或許就會因此失去許多可能性。我覺得台灣就是一個整體傾向結果論的國家,我們總是很急.以目的為導向,常常懶得去想本質、或是不太在乎過程,一切都在倉促之下完成,以為獲得一個自己想要的但其實是狼狽的結論。我們可以拿論文來說,論文如果是結果論,當我們想要他的結論是A的時候,我們會從結局往前推他應該長什麼樣子,也會刻意去找符合A的論述,那這篇論文他的框架性就太高了,當可能性被限縮的時候,當中的可思考性也就越來越少了,那這篇論文的價值其實可能也就不會太高。

 

不知道大家有看過《千萬別抬頭》這部電影嗎,裡面是在講述一群科學家發現彗星即將撞毀地球,所以他們透過各種方式要告訴全世界,我們要滅亡了,必需要馬上採取因應措施,但卻因為受到政治媒體的操弄,導致許多民眾都不以為意,最後就在少數人的利益之下,地球滅亡了,達官貴族抵達另一個星球。這部電影用了很多詼諧的方式表現,還蠻值得推薦的,大家有空的話可以看一看。我們可能會覺得荒謬,但他的確很有可能在現實中發生,不知道大家有發現嗎?人民的數量一定都比那些政商人物多上幾千或幾萬倍,但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看到,為什麼每一次推翻都這麼困難?如果人民的思維力跟行動力不足,就會很容易被少數握有權力與資源的人操弄。

 

結論導向或利益導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比較缺乏過程跟本質的思考,所以我們不要放棄思考,不要因為懶得思考而聽從他人,我們應該要讓整個過程放慢並且產生更多步驟,在成為一個團體的主導者或面對一個團體的主導者時,我們更應該要注意「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不叫秩序,秩序應該是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意見,但彼此尊重。harmonious和諧,是源於音樂的概念,將各種不同的聲音融合的和聲」。另外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脫離自己的主觀想法跟偏見,因為既有知識是成見的來源,知識有時會成為思維的阻礙,如果我們可以吸收後再回到內心彙整,會發現不僅更了解自己也會更明白外面的世界。

 

Q1:書中有提到陳進興死前簽了器官捐贈書,如果你正在等待換心,你會接受他的心臟嗎?(你覺得他是一個壞人,所以心臟跟其他器官也都很壞嗎?裝上去就變成壞人了嗎?一台中毒的電腦壞掉了,那他所有零件也壞掉了嗎?)

Q2:古代都說死也要有個全屍,你會願意器官捐贈嗎?你認為少了器官自己就不再是自己了嗎?

Q3:你覺得你對不同聲音的接受度高嗎?通常在面對事情時,你是否容易很快地就下結論?

 

六「倫理孤獨」-倫理是情感網絡的條理,孤獨是跳脫群體思維的個體。

倫理孤獨是一個蠻特別的章節,我這次看完之後覺得很像被打開了不同的思考邏輯,對「倫理」這件事有了更多不一樣的啟發。我們說的「倫理」,倫是指輩份、順序,理是指條理、常規,所以倫理指的是要將輩份理出一個順序跟常規,我們也可以套用在情侶之間、職場之中,也可以說只要是人際有關的都存在一個倫理關係,這可能是因為當人群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會希望有一個秩序跟規範可以去遵從,來避免混亂的現象。但所謂的「合理的倫理」跟之前談到的「暴力孤獨」中的「合法暴力」有點像,大家會因應目的需求而產生不同的「合理」,比如古代皇室的近親同婚,跨越人類所定義的階級時是亂倫,但現代近親同婚才叫亂倫。

 

在一個越來越大的群聚社會裡,人與人之間,或者我們更擴大範圍一點說,與事、與物之間,任何有情感連結的關係都能交織,成為了複雜且緊密的網絡,因為彼此會互相牽制,為了要維持網絡的可梳理性,大家身上都有許多被賦予「條理」的線,如果這條線不是大眾所預想的那樣,就是打亂了順序與常規,就是亂倫。前面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家應該都能舉出很多例子,事、物的話就比如對虛擬角色、非人類物種、甚至器物等,都曾發生過超乎大眾尋常的依戀關係,我們只是在用我們既有的、被規範的角度去批判他們的不合理。

 

或許在碩大複雜跟緊密的網絡關係中,我們無法避免去設定一些倫理,因為那可以使我們單純化,但我想蔣勳想說的是「再綿密的人際網絡,也無法將人與人合為一體」,應該要更凸顯「個體」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的埋沒在「群體」之中,所以我們偶爾要離開群眾,「從群體、類別、規範裡走出去」,走到外圍去觀察他人、去檢視自己,「在個體更獨立的狀態下,他的愛才會更成熟,不會是陶醉,也不會是倚賴」,完整一個個體有點像是不斷完善一套倫理的過程,就有點像是點、線之間不斷修正重製而達到的面。

 

Q1:你同意師生戀、主管跟下屬、兄弟姊妹(有/無血緣)、同性戀等等嗎?。(《藍色生死戀》、馬斯克的九個小孩與他爸爸跟繼女的孩子)

Q2:你能接受你和你的伴侶結了婚之後但是分居嗎?

 

/結論-孤獨是思辨與顛覆/

我前兩次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蔣勳想講的孤獨主要是「自我內在的昇華」,就是他希望你要有一個片刻是遠離人群、離開熱鬧的環境,甚至是最親近的人,跟自己獨處和對談,他比較像在修練一個心法,是向內對內在的提煉。但我這次因為有整理的關係,在仔細的內化之後,我忽然看到我之前完全沒看出來的一個層級(?),就是蔣勳他其實是想要你叛逆,在這本書裡面可以把孤獨視為動詞,他希望你可以做孤獨這個動作,他希望你刻意地做出改變,在生命上製造波瀾,他比較像是一個主動攻擊,不是只要是一個人就是孤獨、或是搞革命就叫孤獨,像前面說的「孤獨的同意詞是出走」,要有自省、思辨、甚至是顛覆的內涵才叫孤獨。

 

你們覺得聖淵他符合蔣勳所謂的孤獨者嗎?我們先假設他有在思辨只是沒有人理解,這就達成了基本孤獨者的要素,不論結果、沒有好壞之分的意思,他要說的就是一個過程。再舉一個例子,以前國小上課的時候,課堂上教到原住民紋面、拔齒之類的,那時候就有小朋友講說我一定會反抗,我不會紋面、也不會拔齒,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現在會化妝、會穿耳洞、會刺青、甚至是整形,一樣都是對身體做出人為的一些傷害,他的本質是類似的,但你會有一個見解說我一定不上這些化學成分、不穿皮刺肉嗎?我的意思是說我們的思考邏輯會受生長環境的影響,所以時常很難「出走」,我們會比較容易或接受社會化的思想觀念,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比較容易達成一個大眾社會的協調跟認同,但沒有歧見或火花,社會整體或許也會比較難進步,所以當有不同的聲音時,就像思維孤獨說的,和諧應該是大家擁有不同的聲音,但彼此尊重。但也不是說只要是標新立異就是好的,或是為了不同而不同,如果缺乏思辯或探討的過程的話,那就是完全大相逕庭的事了。

 

所以我最後對這本書「孤獨的理解是他等於思辨與顛覆,不論結果,沒有好壞之分」。閱讀這本書可以提醒我們在面對任何事情時,跳脫自己的思維和一些既有的窠臼觀念,或許我們才能擁有更多可能性,因為有時候聰明智慧反而成為我們的阻力,這讓我想到德雷莎修女的一段禱告詞「My God break my heart so compteley that the whole world falls in.(神將我的心完全打破,好讓整個世界湧入。)」,這段話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就覺得非常的美,很值得記錄下來。我們吸收及容納世界,但又保有自我,並且激發出更多與世界互動的行動力。

 

/延伸推薦/

書籍:《因為孤獨的緣故》、《竹林七賢》、克魯泡特金PeterKropotkin《麵包與自由》、《秋瑾傳》

電影:《A Beautiful Mind美麗境界》、《千萬別抬頭》、

短片:《殷瑗小聚》、《孤獨六講》

 

--2022/07/29 一直遲遲無法講完的讀書會講稿

 

雜文-孤獨六講思辨與顛覆的力量(後篇).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艾東凱爾 的頭像
    艾東凱爾

    艾東凱爾idontcare

    艾東凱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