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案子在策劃上有發想需求,為了更了解設計對象,樸實設計請「大茅埔調查團」的團長吳哲銘為我們導覽大茅埔客庄,而我就尾隨當一個跟屁蟲,一日小旅行就這樣開始了!不過既然要做紀錄及文本溯源,就不要浪費,這邊也放一下ヽ(・∀・)ノ。本來大茅埔踏查日記想分成人文跟生態,但在寫人文的時候覺得要把雜貨鋪、調查團團窩、防禦型聚落都放進去有點太零碎,就把泰興宮當一個特輯。
[ 泰興宮 總覽 ]
宮廟大致上是長方形格局,劃分成三個區塊,前段是緊連牌坊的正殿,中段為扶鸞弼教堂,最後段為後人新增的龍神區。以大茅埔客庄的整體畫面來看,泰興宮似乎有點突兀,建築碩大,朱紅又精雕細琢,跟周遭較矮的純樸灰水泥平房相較起來,顯得有些富麗堂皇,但其實泰興宮早在咸豐六年(1856年)就已經佇立在這裡,距今已相隔167年。
[ 正殿 ]
廣東省潮州府大埔人以道教為主,主祀三山國王,分別為巾山國王(文)、明山國王(武)、獨山國王(財),為祈求遠到來臺開墾順利,帶令旗、攜香火。但仍常遇荒地瘴癘肆虐,或與泰雅族人衝突爭奪資源,於是先民自彰化縣溪湖荷婆崙祖廟的霖肇宮,恭請三山國王之令旗,在大茅埔籌資建廟,加強保佑力量,甚至在庄週邊設武營將寮,如同結界般的守護。起初因經費不足,廟宇簡陋、缺乏維運經費,經歷多次重整修理,費用全靠信眾捐獻維持,廟宇屋簷、頂端受香煙百年薰陶,已呈古樸焦色。為了感謝捐款的信士們,宮廟特製籤詩,木製的籤印上下對置,刻有捐款信士名、國王宮、運勢等字樣。
[ 扶鸞弼教堂 ]
中段的扶鸞弼教堂是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增建,過去因缺乏醫療資源,卻有驅魔治病及戒除鴉片需求,先民自新竹縣芎林鄉飛山代勸堂引進香火,奉祀關帝聖君。所謂扶鸞是指扶乩,指民間請示神明的方法;而弼教是輔助教化,多指以刑輔教,目的是勸人為善。這裡有一個具體的特殊流程,居民會到扶鸞弼教堂求賜藥籤,再依籤條內容指示到中藥鋪抓藥,且藥鋪直至今日仍存在並且代代相傳,跟著鸞堂成為百年藥舖,帶著些微斑駁、字跡整齊乾淨的藥方本仍保存完好,這個廟宇與藥鋪的特殊連結,在大茅埔具有相當重要的生活化與文化意義。註:傳統習俗,有病請看醫生。
喔對,這邊有一塊雕刻故事讓我很印象深刻,是一位裸著上半身、滿臉大鬍子的男人,他正騎馬打仗,但因為手邊沒了兵器,於是他雙手各拿一具屍體作為武器攻擊。我對這個角色設定感到驚為天人,尤其他還在這座傳統的廟宇中。
[ 龍神區 ]
最後段的龍神區有一棵巨大榕樹,粗大的枝幹向上、向外延伸,枝繁葉茂,象徵著崇敬山水的龍神信仰,山就是龍、河就是神,這是對大自然的虔誠與敬畏。榕樹前方置有香爐與一大塊空地,圍牆包圍起來,綠葉與樹影輕輕搖晃,有一個靜謐的氛圍。吳哲銘說客家人遷徙都會背著祖先,會往有山有溪河的地方落腳。其他如穿龍水圳、水系伯公等都可以發現信仰與生態的緊密結合。
相關文獻:
陳介英(2018)。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新北市: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管淑芝(2013)。台中市東勢區大茅埔泰興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照片來源 樸實創意/攝影師IG @j.son_wong (也可以追蹤可愛的黑妹 @heymei_shiba)
--踏查於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