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八天的大馬遊吃了非常多東西,我都很擔心我回台灣之後就會胖到一個不行,不過好像因為每天都走超多步,所以回來量體重時也沒什麼變胖,但胃口有被打開,不恢復成日常習慣的話,沒有正負相抵應該很快就要肥起來了´・ω・`。

 

[ 飲食 ]

其實去大馬我沒有特別想望的地方,去大馬旅遊的人,應該都是首重食物,但我比較不在乎美食,所以有一大半亮點在我眼裡就失去了,但另外三位陳氏都很重視味蕾,這幾天的伙食陳爸也都很用心,很多餐廳都有事前先訂位,基本上這些餐廳他都有吃過才帶我們去,而且也很願意大老遠的特地從A點到B點吃飯。我原本預想是口味很重可能會食不下嚥,但後來發現香料多與死鹹死辣不一定成正比,即使是我這個味覺麻瓜也覺得這幾天的食物都蠻好吃的!但有些五顏六色的甜點我就有點害怕,飲料很多也都帶著螢光色般的鮮豔光澤。簡單提一下一些覺得特別有感想的餐點。

 

﹡在半山吧點了一盤炒花蛤,意外的發現花蛤的肉裡藏著豆蟹,有些還有一坨卵泡,查說是片利共生,我當下看到真的是驚為天人٩(;ʘ¿ʘ;)۶。

﹡肉骨茶是大馬特色,但在良記肉骨茶我最喜歡爆炒花肉,將近焦黑的咖啡色非常入味,和著薑、菇很對味,有點像三杯雞,但更好入口。

﹡從雲頂高原回程時試吃了一家源豐肉乾,滋潤可口!有點像煎過的薄臘肉,也像顏色變深的培根,陳爸買了兩包,可惜沒辦法帶上飛機。

﹡還不是很清楚什麼樣叫「娘惹風味」的食物,在百貨公司一家餐廳吃到小金杯,酥酥的外殼配上醬料、蝦子、青芒果絲很好吃!

 

[ 地景 ]

馬來西亞因過去有被殖民的歷史經驗,組成人口很多,除了馬來人之外,還有華人、印度人,和一些其他國家的人,宗教很多元但以伊斯蘭教為主。去到當地之後才深刻地感受到,不同的臉孔、服裝和文化習俗併同存在是多麼奇妙,與台灣逐漸彌平分界的感覺很不同。但人們很奇怪,會為了符合大環境的期待而隱滅自身的文化;也會同時存在卻容易與自己相左的人成為對立面,群體的共存共榮真的很難達成。一樣簡單紀錄一下比較有感想的一些地方,未提到但有前往的有雲頂高原、雞場街、中央藝術街、茨廠街、迷宮圖書館等等。

 

﹡黑風洞是我一開始最有興趣的,很容易把洞穴感的地方當作一個沉浸式的景點。這裡的地質是石灰岩,印度教的朝聖處,主祀「室建陀」,是一位戰神,濕婆的兒子,碩大的金色神像頗有威嚴,與一旁帶著趣味感的272階的彩色階梯成了一個對比。巨大的洞窟稜線削得銳利,靠著青苔包覆才有一點溫潤感,頂端有一些大小不均的洞口,陽光從上而下灑落,讓人有蔚為神聖的感覺,許多信眾著傳統服飾在裡面的廟宇祈福禱告,雖然人潮很多但氛圍仍平和心靜。

 

﹡聖保羅教堂是馬六甲中眾多古蹟之一,有著葡萄牙、荷蘭的殖民痕跡,我們來的時候下了陣雨,所以在這邊有多停留幾分鐘。牆壁建得很高,磚紅的牆與黑色、乳白色斑駁交雜,可以感受到他的年紀,靠牆放置的大型石牌是一塊塊墓碑,裡面有一處用鐵籠罩起來的是一位傳教者的安葬處,我這時才發現原這裡是一座墓園?但整體古樸莊嚴,沒有那種幽暗恐怖的感覺。

 

﹡粉紅清真寺坐落在布城首相署的旁邊,外觀是花崗岩砌成的各種大小的圓拱,薄紅不帶俗,根據伊斯蘭教的信仰,女生入內要包身包頭、男生若穿短褲也要披一下披風。寺內外都很寬大,走起來很舒服,裡頭有高聳的圓弧穹頂,顏色依然帶粉但多了一點彤色,寺內的導覽員很熱心地為我們解說,我們靠著破英文跟即時翻譯聆聽, 花窗與牆上充滿著花朵與蜜蜂的裝飾性圖樣,還有代表蜂巢的一些串連的凹洞,她說伊斯蘭教沒有人像崇拜,認為一切的規律來自無形之神的引導,就像蜜蜂會採食花朵一樣,聽完覺得頗有收穫。

 

--旅遊於2023/10/07-14

 

地景01(封面)-IG-01-01.jpg

 

地景03-IG(封面).jpg 地景04-IG.jpg

 

地景02.jpg 地景05-IG.jpg 地景06-IG.JPG

 

地景07-IG.jpg 地景08-IG.jpg 地景09-IG.jpg

 

飲食01.jpg 飲食02.jpg

 

飲食03.jpg 飲食04.jpg

 

 

飲食05.jpg 飲食06.jpg 飲食07.jpg

 

飲食08.jpg 飲食09.jpg

 

飲食10.jpg 飲食11.jpg

 

飲食12.jpg 飲食13.jpg

 

飲食14.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艾東凱爾 的頭像
    艾東凱爾

    艾東凱爾idontcare

    艾東凱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