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孤獨六講》這本書是我很久以前買的,在這次分享之前我大概看過兩次,那時候看就很喜歡,也覺得很貼近生活,所以覺得可以先分享這本給大家,然後因為之前看都是很單純的吸收,這一次經過整理跟內化後,我覺得層級直接跳級,多了很多更深層的理解。蔣勳應該大家都知道吧?他是一個很棒的文學家,他的聲音很好聽。這本書總共分成六個章節,依照目錄的順序是<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和<倫理孤獨>,我想大家應該會對裡面幾個孤獨的名稱有一些投射或契合的感覺。這本書跟這幾個章節的誕生是蔣勳參照自己的一本小說,叫《因為孤獨的緣故》所發表的演講,由出版商將蔣勳說過的內容匯集成冊,所以書裡面也談到了許多小說裡的內容,比如<熱死鸚鵡>、<舌頭考(考是考究的意思)>、<安那琪的頭髮>、<婦人明月的手指>之類的,我沒有看過小說的內容,但我在看蔣勳描述這些故事背後的含意時還蠻印象深刻的,後面時間有剩的話再稍微提到,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來看。
我大概說一下這本書主要探討的當然就是「孤獨」這兩個字,一般人應該都是認為孤獨、孤單、寂寞、冷清之類的都是同樣的意思,就是心裡感覺有一個空缺,是失落的,但蔣勳給予了「孤獨」不太一樣的定義,「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這句話可以解讀成寂寞是需要有人陪同、有人認可,是在尋求一個雙向的互動;但孤獨不一樣,他是追求個人的、內在的,是自己與自己的互動,而他在後面有提到「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這句話很重要,大家可以記下來。
/六章節淺談/
一「情慾孤獨」-情慾是與人事物的聯繫,孤獨是給予自由。
這邊的情慾不是完全指情色,而是人與人之間或人與事、物之間情感上聯繫的狀態,前面有說孤獨不是互動是個人的,所以這邊要說的不是要你積極地跟他人聯繫,反而是要離開那個聯繫回到自我本身。蔣勳有提到他小時候待在房間裡時,他的媽媽會因為不理解而一直想要探查他在裡面做什麼,這可能是一種母愛的表現,但卻打斷了孤獨性,不知道大家在家會不會也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我以前住在家裡時常會待在房間裡,我爸媽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我不待在客廳,他們覺得我要用電腦、看書或是創作都可以在客廳啊,為什麼要自己關在房間呢?她們會用「關」或「躲」來形容,但我認為我待在客廳根本沒辦法好好靜下心來做很多事情,我可能會一直被打斷,因為他們可能會看電視或跟我說話什麼的,我也會覺得不自在。這是情慾上的無法孤獨,我覺得是有一點情感勒索、限制對方自由的意味,所以蔣勳認為我們應該在情慾的聯繫上「不是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不過我覺得有時候情慾很難拿捏,因為太輕會疏離、太重會偏激,要有一個彼此舒適的距離其實不太容易。因為人性很奇怪,當給你自由的時候,你可能就會開始濫用,就比如我大一的時候,我第一次搬到外面,一開始我還會不習慣覺得很難過,但過一陣子之後我忽然發現終於沒有人管我了,我的房間就是我生活的唯一空間,除了上課之外,所有的時間都是我自己的,那時候就很像想要把之前被勒索的時間全部要回來一樣,莫名的常常熬夜到早上,然後早上就翹課睡覺(哈哈)。
再比如說你讓你的伴侶有與異性交友的自由,在他與許多人的互動或相處下,有些人可能就會不知不覺對其他人產生好感,或刻意做了一些逾越彼此情感的事情,最後導致感情生變。聽起來很像給予孤獨、給予自由有很多漏洞,所以如果想要避免的話是不是就應該要增加束縛的力道。但我想蔣勳想要說的一直都是指前端的過程,就是無論結果如何,給予與尊重個人的孤獨這件事是正確的,因為自由沒有錯,錯是錯在你獲得自由之後所做的事(就是得寸進尺啦!給你一點顏色就開染房)。
Q1:你曾經用你的身分壓制過他人嗎?比方壓制組員、壓制伴侶、壓制親友,或是你有被壓制的經驗?
Q2:你對他人的情感約束力高嗎?那你希望別人對你的情感約束力高一點還是鬆一點?
二「語言孤獨」-語言是符號,孤獨是活絡並賦予新意。
前面有提到「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所以我們可以代換一下什麼叫「語言的出走」,我認為應該是有點類似當我們在看新聞時,如果沒有思考或求證,就會容易被媒體置入,比如說我以前有看到一張照片,那張照片有三個人,中間是俘虜,左邊的拿槍指著他,右邊的要餵他喝水,這是一張完整的照片,但受媒體操控時可能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我方可能會擷取餵水的畫面以表現我們對待俘虜時一個友善的情操,敵軍有可能會擷取拿槍的畫面,說明敵軍對待我國人民的殘暴。我們都認為眼見為憑,所以很難從中出走,這時候語言的孤獨就消失了。
語言不單單只有文字,而是包含任何可以傳達的載體,包括前面說的照片,音樂、圖像、甚至是手語,這些載體我們可以統稱為「符號」。第一章情慾孤獨有提到「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在聽」就也比如我們可能會詢問,但不在乎那個人的答案,我強調一下這個不是指孤獨的狀態,因為他想要的是一個互動但無法達成,所這是寂寞,我說這個是要說當符號無法傳遞時,這個符號就失去意義,但如果你開始想要解開或從中思考時,孤獨就開始了。我在寫論文的時候是用社會認知理論,這個認知就包含了對於符號的接收與理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自己在心裡自言自語時是用什麼語言,這是我在看文獻時發現的一個我從來沒想過的事,當我在思考時在我心裡轉化成的語言是中文,但我爸媽他們在心裡的語言可能是客家話,這種無形無聲的語言讓我覺得很神奇。
我覺得語言孤獨想強調的是要發展出更多元的傳遞方式,他會依據時空背景、依據每個人的思考力轉化成更多不一樣的載體,「比如我們把詩變成歌謠、文言文變成白話文」,也比如說「華而不實」這句成語是要說華麗而不切實際,你認為可以改成「實而不華」嗎?就是改成實際而不華麗,我之前查這語成語時有人覺得可以,他認為那是活用;有人覺得不行,應該要依循古制不能隨意竄改。我想依據狀況的不同思考後賦予新意,讓符號活絡我認為是蔣勳想要強調的。
Q1:你覺得你是滔滔不絕但也能夠好好聆聽並感受對方的人嗎?你覺得你平常在跟他人聊天時的來往互動比例是平衡嗎?
Q2:簡體字、火星文也是指語言孤獨下的產物,你認同嗎?
三「革命孤獨」-革命是激情,孤獨是實踐理想的那段路。
這是我最喜歡的章結,也是六個孤獨裡面我覺得最有生命力的一章,蔣勳把革命述說得非常有活力,他把它比喻得像是鋒芒銳利的青春,讓革命帶著這個尖銳的傲氣,像初生之犢不畏虎那樣勇往前進,這是一種滿腔熱血而且放手一搏的感覺,所以蔣勳說「革命是一種激情,比親情、愛情、比人世間任何感情都慷慨激昂」,革命孤獨不一定是指一個人,他也有可能是一群人帶著相同的理想前行,他們可能都共同想要突破的生活或推翻的現實。我大學還因此寫了一篇文章叫「青春的革命」,就是受到這個章節的啟發,想要歌頌這樣放肆而且帶點愚昧的激情。
但革命也跟青春一樣容易消逝,就像電影達到高峰後就會趨緩,然後逐漸進到尾聲一樣。蔣勳說的革命孤獨就是一個高峰,從稜線開始往下走時,革命也就漸漸消失了,所以革命孤獨要說的是正在實踐跟追求的這個過程,他並不包含結果,結果的好壞跟革命孤獨並沒有關係,稍微題外話,蔣勳認為失敗了反而增加了革命的美學性,可能有點難理解,但就是像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悲劇通常都比喜劇來得惆悵、來得印象深刻的這種感覺。再拉回來,總之,如果想要一直成為革命孤獨這個角色的話,那你的夢想不會有真正實現的一天,因為你要一直處在那個高峰,或是說你要不斷的對自我產生新的革命才能夠保有,我覺得這是蠻辛苦的。
這麼說好像革命孤獨跟成功變成了二選一,但其實不是的,我還是要強調革命孤獨指得是實踐理想並正在邁進的這個路上,他像一個動詞,像英文的ing。也跟前面講的情慾孤獨是一樣的,蔣勳想講的一直都是指前端的這個過程,給你自由跟你擁有自由後所做的事需要分開來看。也比如說小奈之前不是有說參加一個自發性組織當義工嗎?那個當下就是抱著理想並且實踐的一個狀態,即使最後有一天你發現那個組織都是騙人的,他們可能在洗錢、還虐待動物什麼的,但都不能說你之前做的那些事情是不對的,我要說的是失敗了不一定代表你做的這件事是錯的。最後講一下「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你以為找到了反而失去意義,當你開始尋找時,那個狀態才是意義」。
Q1:你認為「憤青」是革命孤獨中的角色嗎?
Q2:你現在或曾經也是一位革命孤獨者嗎?
--2022/07/01 讀書會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