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幾乎沒有正式訪問過別人,所以在知道需要訪談人物時,特地去借了房慧真的《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書中受訪的人物許多都是大到如同傳記中會出現的人物,看過幾篇之後可以大概得出她的撰寫模式,但我覺得最精采的是最後幾頁的<採訪心法>,寫得詳細又透徹,但要說從中學到了什麼拿來應用在現場,還真的連皮毛都沒有,不如說我只是栽進了她書中精妙的遣詞用字裡。

 

展場所需要呈現出的內容,不需要深入到要調查對方的個人年表、敵人或身邊的人的背景等等,敘述也不需要長篇大論,所以通常訪前列出個人資訊和一些必要問題即可,其他就當下隨機應變,剛開始我心想雖然無法達到房慧真的水準,但我想像她那樣觀察受訪者當下的衣著配件、肢體動作等,不僅可以判斷對方的習性,還能提高話題衍伸的機率,但最主要是增加我訪談時的感受力,畢竟我只是一個初心者,這樣回來統整時我才比較寫得出來。

 

不過很可惜,每次話題一開啟,我的專注力就只能放在對方的大頭上,其他部分都無法顧及,都是靠回想時的眼角餘光來記憶。但又幸好每個人的神情、聲音都很鮮活,光是如此就很夠用了。

 

我自認為不是一個善於言詞的人,在有需要訪談的行程裡,我以為我會每次都感到社交疲勞,但實際經歷過之後發現似乎沒有想像中這麼抗拒,雖然心裡經常覺得快要瀕臨話題臨界值,但往往又能再多往前幾步,而且訪問不是單向的,或許我們會把焦點都放在受訪者,但我這個訪問者也同樣是一個接收者,經常可以感受到受訪者的能量而開啟一些自發性的問題。

 

比如大茅埔調查團的吳哲銘、御鼎興的謝宜澂、隆興閣的廖昭堂、客兄的陳俊霖等等,他們在談論自己所執之事物時都是充滿熱情及行動力的,很有想法、堅持、樂觀、自信,我聽著聽著也會跟著有一點感動,彷彿要像他們那樣堆疊非常多努力,才能有一些亮眼的成就,在接收大家的世界之後,意外地收穫良多,看事情的心胸感覺更開闊了°(❛ᴗ❛)°。

 

--撰寫於2023/09/09 (照片攝於廖祥志的銘雄堂有機農場,紅玉水蜜桃的顏色真的好美✿)

 

00-2部落格-01-01.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艾東凱爾 的頭像
    艾東凱爾

    艾東凱爾idontcare

    艾東凱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